首页 锦灰堆 闲情小品 鹿谷手札 十四行 声色犬马 任我行 藏书楼 博客管理 留言簿 
  当前位置:梅花坞> 鹿谷手札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書評

作者:梅兮若 发贴时间:2019-09-27 12:35:43 来源:梅花塢 访问次数:788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本曾引起轟動而風靡美國暢銷數百萬本的書,大抵最適合對京都西芳寺有絕對執念的已故蘋果掌門人喬布斯閱讀。一壁內心狂熱、苦苦依附生活逐夢;一壁冷清、一室一燈冥思企望於俗世脫身。喬布斯大抵是美國人最典型的縮影罷,一面與紅塵現實抵死糾纏,成為怨侶;一面尋求精神突圍,力求避免為塵世吞噬,不復自我。“加油站,”能力補給之所;“蘇格拉底,”西方第一哲人。如此抬頭遇見,恰似街頭轉角,忽遇絕世佳人。這等美麗而充滿異質之夢,孰君不心往之?

  
   偏巧我不是愛如此夢境之人。夢,我自是也有的。如能遇見活色生香美人,便得了短暫片刻的溫存;醒來便各自煙消雲散,各自驛旅。哪裡更會期望半分去補充那形而上的形式?隨遇而安,足矣,我對生活之質感並無過多要求。天成使然,與後天興致欠缺大抵二者兼而有之。因而這本書若是二八芳華之前的我看了,想必想法是不同的。這番既是閑看,便於無所意中,尋出一二番意味來,來做就春日一席綠煙將展時偶然墻頭露出的三兩點紅趣。

  
  一 探心識如馴野馬

  
   故事開端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設定:六十年代的伯克利大學生。六十年代的伯克利為自由而戰的轟轟烈烈的運動,在美國歷史上無人不曉,迄今還有因此命名的 Free Speech Movement Café(自由言論運動咖啡館)。自由是什麼?薩特說:他人是煉獄(Sartre: L'enfer, c'est les autres)。如此時間背景下,伯克利大三學生“丹,”懷攜種種憬然與迷茫不確定,於凌晨街頭漫步,路遇加油站一近似日本俗僧裝束之人——“蘇格拉底,”與車加油。“蘇格拉底”推演書上知識及自身經驗並不能帶來智慧與滿足去認知當下世界,而通往清晰洞見之路,需要將知識轉為智慧,這就像由市價購買的真知灼見和謬論誤識摻雜的汽油加入車內。車能跑多遠多久,皆是疑問。人是一個類似油箱的容器,須先清空謬念誤識,去除“了解”這一污垢,而認識自己,從而達到頭腦、心靈與本能三方面的領悟。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以自知是一無知之人自居。此加油站的“蘇格拉底,”以自知是一無知之人自居,而行佛家“Guru 上師”之事,開始了讓“丹”從身體到心靈做減法的歷程。

  
   塗抹一張白紙容易,改變一個“自認為非三歲孩童”的成年人難。經過兩廂蠻觸相爭,自激烈對峙,到平和懷疑,再到臣服,總是一輪又一輪。這場思想改造之相爭,贏家,是時間而已。我們所有的認知,所有對生活和世界的質疑與反復推演,最後成就的只是時間。妳所認為的改變,本質上也是時間之塑造偽裝,在前仆後繼的前念後念中,唯一不曾消亡的本尊。至於那些正與誤,是與非,悲與喜,肯定與質疑,修正與嬗變,不過是形式的體現罷了。

  
   “丹”於起起伏伏、反反復復中認識自己,質疑“蘇格拉底,”搖擺的思維鐘錘在回想起自己祖父講的國王故事中,走向了自我認知的傾覆。

  
   故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受人愛戴的國王,居於山丘之上的城堡,可俯瞰領地。民眾認為他既睿智亦公正,故而國王頗得民心,甚有威望。而當一天舉國上下皆因水源受到污染而致瘋,唯國王因有自己私泉倖免於劫後,民眾開始批判國王行止異端,失智失德,無異瘋子。於是獨自居於山頂城堡中的國王,失去了民心。直至一天他下山後飲了民居中的泉水,民眾又開始熱烈祝禱他恢復正常,擁戴他成為他們愛戴的國王。

  
   想通了這則故事,對於“丹”而言,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在生活中,甚至是教授的課堂,他胸有利箭欲穿石,卻隱而不發,有如哲人一旁閑看瘋人院群儒舌燦蓮花。思至靜處得空明。只怕一開口,就會被定義為不正常的“瘋子。”不再為心智奴役,有助於“丹”在體操生涯中達到一個無人可抵達之化境。看似一本萬利,卻使得他離“眾”越來越疏離。離“群”叛“智,”這最終導致了後來他與妻子漸行漸遠,終於決裂。蕭蕭秋兮風八方,一人顧影獨愴然。這為後來他幻象中的理想化伴侶喬伊的出現提供了必要和可能。喬伊是他精神上的佛麼?不然。所謂佛來時,亦是魔來時。人間種種,譬如幻象。

  
   遏制心念妄想,如抽刀斷水。“蘇格拉底”示現的忍術,劍術,幻術,合氣道......使“丹”明白了專注力和控制力。而這並不能使他得到解脫。既然有對抗,就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衝突。衝突未止,寧和難抵。“蘇格拉底”以佛門公案教他放下。素食,喫茶,冥思,淨化......一系列的淨化去塵,從思想上的省思到身體上的斷食,如此“持戒”的“丹”竟然慢慢體會到了平和的力量,學會了與情緒和平共處。“我”與“我”周旋,此時漸臻圓滿。

  
  二 成就不是幸福

  
   學會控制心智,取得平和力量的“丹,”在體操競技上得到了世界冠軍,而他並未因此而感到幸福。相反,環繞他的只是茫然。失卻了企圖心的幻象支撐,生命如觸及登峰造極的頂點,而後並無喜悅。猶如飛機一飛沖天,而後墜落,穿過雲層,“丹”感覺自己在俯衝向黑暗的大地。已經在世界領域做到登峰造極,為何還感受不到幸福呢?

  
   “丹”的這種心境,極能代表典型的美國中產階層。出生,念好學校,進好公司,買花園洋房,生兒育女,而後呢?身外有洋房花園泳池愛車,身邊有妻兒美食溫馨家庭,一路衝刺,人生的終極追求就這麼唾手可得,然而,當一切似乎盡在指掌,孰料竟是失去目標的空虛與失重。這大抵才是“四十不惑”與中年危機的寫實。之前是無暇思維自我;此後是省思無處不在。

  
   失重的人生,就再無喜樂可言。焦慮症、憂慮癥,似乎成了中產如影隨形的影子。作為有知有識的一個階層,站在世界之巔上得到的那些知識學識,卻並不能帶來幸福感。在某種意義上,“丹”就是整個中產階層的化身。生活中多少名副其實的Elite群體,卻受制於心識的困擾不能得到片刻的安寧。

  
   或許,有所求,有所欲的人生在某種程度而言是不錯的。此“求”與此“欲,”能讓人成為鬥士,勇士,滋生無窮動力與勇氣,使人不至於無聊消磨時日。這種可憐的蔽障,讓人無暇於“盲目。”否則到了無所求無所欲的時候,卻又毫無慧性助陣,只能向如木如石的偏差裏,麻木不仁,絕難抵達明清之境地。

  
  三 所知障

   這本書中,我比較喜愛“蘇格拉底”將迷茫後的“丹”送回嬰兒時代一處。它有一種無名緣行的混沌,卻也有稚子無所執的明澈。

  
   爬行的嬰兒,眼睛明亮有神,雙手雙足所觸之處,無不新鮮生動,雙眼所見之物,無不生氣盎然。隨手觸及的物什叮噹,皆是好聽悅耳的打擊樂。置身於色彩鮮明的世界中,鮮活的花氣,清新的土地氣味,母親懷中香氣,被溫柔抱起,低聲呢喃,食物香氛......譬如種種,皆名為“生。”

  
   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俗世萬物,無不是幸福的體驗。即便一時啼哭,亦能迅速破涕為笑,無所苦計,更無所執。輕快迅疾有如不曾拿起,亦無須放下。

  
   然而要開始學習俗世了。當周遭如明亮花園的世界,一一具名,開始進入了程式化階段,那些最簡單純然的喜樂也就永遠地失去,世界也就如蒙塵附翳。我們的眼中,便開始了長久的渾濁與黯淡。

  
   成長或許是為了有知。
   孰料,有知等於無知。概念化的世界,屏蔽了喜樂。
   如此有知,便成了所知障。

  
   生活竟然壞到如此地步。
   當一切所學知識都無法阻止黑夜中痛哭。
   “幸福”二字,已經變得太奢華。

   除非我們能破除這個程式化的世界,重新令之變成生動明亮美麗的花園。那前提是,如何將我們重新變為感官觸覺鮮活、眼睛明亮的無邪嬰兒?換言之,在何等高明思維清濯下,能使得我們從繁複蕪雜的世界幻象,探尋其簡單之本質?

  
   “蘇格拉底”給“丹”一個公式,亦是答案:快樂=滿足/慾望
   “蘇格拉底”認為人只有極少的基本需求而有無窮盡欲求。一旦明白需求與欲求不同,則會用一種比想盡辦法賺足夠的錢滿足所有慾望更簡單的辦法來讓自己變得富有:清心寡慾,知足者才能常樂。

   ......
   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見山又是山。

   人世間,除卻生死無大事。然而,生死也並不是什麼大事的。

   共有1页 

〖关闭窗口〗

 

【作者相关文章】
  【金縷曲】壬寅自感兼寄忘世
  撿個玩具回家
  「多麗」Kamila Valieva
  「鹿谷晨霜」鹿谷系列
  隨譯里爾克 【巴黎動物園之豹】
  【溪山組詩】
  【虞美人】
  「渡江雲」驟雨
  「芭蕉雨」池畔小坐
  實事求是


【相关评论】文章共有评论0条  


发表评论
登陆后才能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如果你没注册请先注册 
 

友情链接: 江右诗社 


版权所有:梅花坞 
联系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