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來給你科普口罩的常識罷,草原。順便告訴嫂夫人跟我混算了。跟妳這科學渣簡直就是前途堪憂。 1:口罩上方要貼合。否則鼻夾處有害物質洩露率 100/100. 2:貼緊下頷,愈嚴實愈佳。 3:口罩深色朝外,淺色朝內。因為醫用外科口罩有三層:外層阻水、中層隔微粒(particals)、內層吸濕。 4:摘口罩只能觸碰兩邊耳繩。因外層最臟,有病毒附著,雙手若觸碰,則為直接病毒傳播。《柳葉刀》相關論文我都讀過,這病毒命長,附著在物體上,甚至可達 9 日之久。當然,妳若投身 56 度桑拿房中,可以擊斃對手! 冠狀病毒傳播方式:飛沫傳播,接觸傳播。未經洗手,切勿觸摸嘴、眼、鼻。眼結膜會受感染。病毒通過aerosol(氣溶膠) 傳播,意味著在空氣中可以停留,所以空氣不流通室內更容易成就傳播,與旁人的安全距離最好在 2 米開外。 5:口罩每 4 小時必須更換一次。否則無效。 6:口罩噴酒精、高溫煮蒸,皆是錯誤的做法。因最外層阻水層受到破壞,材料變性(請了解一下纳米技术有助了解),導致過濾失效。可循環使用的口罩確實可以晾乾,但是鑒於妳在重災區,又在辦公室空氣不流通,像妳這種馬大哈,估計連什麼是可循環使用的口罩都不知道,每次估計都是直接用手接觸口罩表面,那你白戴了!趕緊要給嫂夫人和小姑娘科普,保護好她們!勤洗手,每次流水沖洗至少二十秒! 7:核酸檢測盒子。目前國內核酸檢測盒子正確率在 30-50/100。極低。所以後來有醫生呼籲加 CT拍片雙管齊下。美國 CDC1的核酸檢測盒子正確率也不高。但是美國高校多,他們的醫學院也都在做核酸檢測盒子。史丹福大学已經研發了自己的核酸檢測盒子,這兩天拿出來了免費測試,尚未知正確率。總之,人類從未戰勝病毒,這些日業餘時間賽跑的科學家是值得尊重的人! 8:病毒滅絕方式: 1)56 攝氏度高溫可以絕殺。期待夏天到來病毒像 SARS 一樣自行退兵是不可能的,很簡單,請參看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溫度極高,病毒卻還是旁若無人攻城掠地。新加坡最新研究表明該病毒在早期傳播力最強,隨後漸弱。這就表明萬一妳身邊有一個早期病毒潛伏的无征兆攜帶者,他就是一個超級傳播者。 2)藥物治療:儘管美國西雅圖的第一例病人(亞馬遜員工)通過瑞德西韋(remdesivir,原用於埃博拉病毒開發,因臨床不敵另一種藥物而被擱置)治療而獲得救治,但是它的臨床好像目前而言是遇到了困境:因為病人缺乏,還是國家大力推廣的雙黃連太神奇,不得而知。現今科學家及病毒學家都未能一窺究竟,且病毒不斷變異已經至第六代,藥物也只能進行保持療法。且前期國內醫生給病人吸氧現在糾正了,因為是適得其反的做法,加速病人窒息。 3)疫苗。牛津大學、美國德州、以及硅谷多家醫藥公司皆在爭分奪秒開發疫苗。但研發疫苗週期極長。但考慮到醫藥經濟學,疫苗的研發以及上市都是非常艱難的考量。很可能出現像 SARS 那樣的情況,等妳疫苗開發出來了,最後病人都沒有了。那些龐大的資金損耗使得疫苗開發非常審慎。不過現今這個病毒很可能會與人類如影隨形,長期共生共存,那意味著疫苗開發是有前景回報的。 4:疫苗週期:開發疫苗至少三個月,臨床又要至少三個月。但是,即便是牛津,或是美國衛生部門,都表示最早也會在今年年底才能出來。政治家以為疫苗開發以月計,而醫學家則以年為單位計算。科學和政治這對宿敵,到底鹿死誰手,是以任命為代價,還是一將功成萬骨枯,那要取决于妳家的存款厚度。不過在夏天到來,大蕭條也會到來,通脹加劇,有厚度也枉然。就像委內瑞拉通脹後一卡車現金只能買一隻雞。。。 總結:要錢還是保命,莎翁說:C'est une question! 什麼時候才算安全?1:疫苗問世。2:美國把領事館工作人員送回來。3:兩會不帶罩開了。 PS:本世紀終極疑問:0 號病人是誰?黃燕玲到底在哪裡。。。。。。? 那些 N95的還是妳們自己留著罷,畢竟妳們那裡是重災區。 普通的能寄給我就可以了。 祝你們平安!
|